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,是何时东扩到乌拉尔山脉的?

早在《黑神话:悟空》发售之前,该作天命人的形象就已被当成各种页游、手游的宣传素材。在游戏发售之后,里面的一些其它人气角色也“惨遭毒手”。近日,有网友偶然发现,备受玩家们喜爱的女角色蜘蛛精四妹也被做到了页游广告里。

世界七个大洲当中,南极洲和大洋洲四周是海洋,属于“孤岛”,其他洲之间都有清晰的边界轮廓。比如南美洲与北美洲有巴拿马地峡;非洲与欧洲之间有直布罗陀海峡;非洲与亚洲之间有苏伊士地峡。与欧洲的情况较为复杂,不是一条而是一些列的天然轮廓,亚欧本身就是一块大陆,只能人为指定这样一条边界:乌拉尔山脉-乌拉尔河-里海-大高加索山脉-黑海-土耳其海峡。

【】

约在3.5亿年前,亚洲与欧洲两个板块撞击,逐渐形成乌拉尔山脉。

乌拉尔山脉是亚洲与欧洲的天然分界线,大致呈南北走向,南北长约2500千米,东西平均宽约150千米。乌拉尔山脉地处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之间,向北一直伸入到北冰洋的喀拉海,新地岛也是乌拉尔山脉的延伸。

乌拉尔山脉地势北高南低,平均海拔约500米-1200米,最高点是北部的纳罗达峰,海拔约1894米。

新地岛位于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之间,呈南北走向,南北约750千米,东西从100千米-140千米不等,面积约8.22万平方千米。新地岛分尤日内岛(南岛)和谢韦尔内岛(北岛)两个岛屿,北岛面积约4.89万平方千米,南岛面积约3.33万平方千米,中间隔最狭处仅600米的马托奇金海峡。

新地岛是乌拉尔山脉的延伸,山脉贯穿整座岛,最高点在北岛,海拔1547米。

【乌拉尔河】

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,流经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,在哈萨克的阿特劳注入,全长2428千米,是世界第四长内流河。

乌拉尔河平均流量400立方米/秒,比我国南方许多省级河流都少,本来知名度不高。由于地理上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是亚洲和欧洲的,乌拉尔河才声名鹊起。

【古欧亚分界-亚速海至顿河】

古代很长时期,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都不是亚欧的分界线,古希腊将自己所在的大陆称为“欧罗巴”,把遥远的东方称为“亚细亚”。历时数千年的变迁中,亚欧分界线不断东移,经过沙俄的“操作”之后最终定型。那么亚欧起初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?俄国为什么要将界线定义成今天的模样?

图-特洛伊战争

古希腊是典型的航海文明,船队穿梭于爱琴海,其水手素质在当时来说首屈一指。但受生产力水平所限,爱琴海的船只很难穿过复杂多变的土耳其海峡,到去开展贸易。黑海在希腊人口中称为“死海”,死一般的寂静和渺无人烟,甚至传说这里水底藏着吃人的海怪。

对黑海的“妖魔化”使欧洲的海员对东方望而却步,在古希腊人眼中,沿黑海以北,亚速海至顿河一线,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,该线以东为野蛮民族居住的“化外之地”,久之也就成了欧洲眼中的亚欧分界线。

东欧平原古代长时间为游牧民族牧马地,顿河源自东欧平原,欧洲人从未将东方的野蛮斯拉夫人视为自己人。莫斯科公国经蒙古金帐汗国的百年统治,受东方游牧文化影响深厚,俄国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“异类”。从彼得一世开始,俄国大踏步地进入“欧化”时代,尽管努力融入,却始终为欧洲主流文化圈所不容。

【今欧亚分界-乌拉尔山脉】

在殖民时代,俄国迫切需要更改自己的亚洲身份,恰逢此时,俄国越过乌拉尔山脉,在占据大片土地。

18世纪,俄国人塔季谢夫提出将亚欧分界线向东推移,就有了今“乌拉尔至”一线。起初俄国人一厢情愿,欧洲人并不买账,在西欧看来擅自变动固有认知,无异于自欺欺人,俄国人并不算欧洲人。

随后俄国不断向西发动战争,在北欧与瑞典决战,在中欧与波兰厮杀,在克里米亚与奥斯曼土耳其血拼。俄罗斯的强势崛起,欧洲列强将其视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强权,而乌拉尔山脉作为亚欧分界线的观念,也逐渐深入人心,乃至成为今天人类的共识。

1846年,俄国人在乌拉尔山脉脚下立起一座亚洲与欧洲的界碑,这条界线称作“塔季谢夫分界原则”。

【叶卡捷琳堡】

叶卡捷琳堡地处乌拉尔山脉东麓,名称来自彼得大帝之妻、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,曾是沙俄的边疆蛮荒之地,市中心纬度是北纬56°50′08″。沙俄末帝尼古拉二世一家从圣彼得堡流放至叶卡捷琳堡,包括沙皇、皇后、四女一子,在此地处死。

图-尼古拉二世一家

越过乌拉尔山脉, 个大城就是叶卡捷琳堡,沙俄就是从这里向西伯利亚方向修铁路的。

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,是何时东扩到乌拉尔山脉的?

图-莫斯科向东的铁路线

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大城市,从西往东(大致方向)分别是:叶卡捷琳堡、车里雅宾斯克、秋明、鄂木斯克、新西伯利亚、巴尔瑙尔、新库兹涅茨克、克拉斯诺亚尔斯克、伊尔库茨克、乌兰乌德、赤塔、布拉戈维申斯克(海兰泡)、哈巴罗夫斯克(伯力)、海参崴。这些城市,大多在西伯利亚铁路线上。

如今叶卡捷琳堡是乌拉尔联邦管区首府,也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首府。叶卡捷琳堡人口约154万(2023年),居俄罗斯第四,在莫斯科、圣彼得堡、新西伯利亚之后。